想象一下,一颗巨大的小行星正悄无声息地接近地球,虽然这样的灾难发生的概率极低,但谁又能保证未来不会发生呢?专家们紧急发出警告:我们尚未为这种可能性做好准备,一旦小行星撞击地球,我们可能只能任由命运摆布。
近日,NASA的约瑟夫·努斯博士在美国地球物理联盟年会上指出,我们应寄希望于自动截击火箭,并提前做好万全准备。努斯博士直言:“目前我们能做的非常有限。”
尽管危险的小行星和彗星不太可能撞击地球,但努斯博士警告说,这种威胁始终存在:“每隔五千万至六千万年,便会发生一次类似恐龙灭绝那样的灾难性事件。我们也许只是侥幸躲过两次事件,但这种事情是会随机发生的。”
历史上,彗星曾多次与地球擦肩而过。1996年,一颗彗星险些撞上地球,却最终转向火星。2014年,另一颗彗星“几乎贴着火星飞了过去”。此外,当我们发现彗星时,往往已经来不及发射自动截击火箭了。努斯博士指出:“安排并发射一枚可靠的宇宙飞船往往要历时五年之久。而我们在发现彗星之后,只有22个月的准备时间。”
努斯博士建议NASA打造一枚自动截击火箭和一艘用于观测的宇宙飞船,这样可以将五年的准备时间缩短一半。而如果我们能研制出只需一年便可发射的火箭,还能“降低小行星从太阳等不易观察的地方偷袭地球的可能性”。
在此之前,其他专家也提出过警告称,地球还没有做好应对小行星撞击的准备。今年九月,美国科学与技术政策办公室主任约翰·霍尔顿(John Holdren)警告称,小行星撞击“或将使地球受到严重破坏”。这位专家提到了近现代两次震惊世界的灾难性事件:2013年的车尔亚宾斯克陨石撞击事件,以及1908年的通古斯大爆炸事件。
尽管科学家已经在寻找有潜在威胁的近地天体上做了很大努力,但霍尔顿认为,还有许多工作需要我们完成。“我们还没有做好充分准备,不过我们已经走上了正轨,取得了不少进步。”霍尔顿说道。他表示,像车尔亚宾斯克陨石撞击和通古斯大爆炸这样的事件极为罕见,前者百年难遇,后者更是千载难逢。
然而,“若想让人类文明的能耐与现有技术相匹配,即使是最罕见的事件,我们也要做好准备,因为它们可能会对地球造成严重破坏。”虽然这样的事件难得一遇,但一旦发生,便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因此地球必须严阵以待。霍尔顿警告道:“到走投无路时,我们也许只能让即将撞上地球的小行星偏离原有轨道。6500万年前,恐龙正是遭此劫难。而我们必须比恐龙聪明才行。”
霍尔顿指出,NASA的小行星重定向任务可以指导我们应对这些威胁。此次任务名叫“小行星重定向任务”(简称ARM任务,Asteroid Redirect Mission),计划于2021年12月发射升空。整项任务预计将花费14亿美元(约合94.5亿人民币),其中还不包括发射费用。在审核了该项目规划之后,NASA批准小行星重定向任务进入设计与研发阶段。
小行星重定向任务共包含两部分,既包含无人航天任务、又包含载人航天任务。该任务将对NASA执行火星任务所需的关键性能展开测试。其中载人航天任务预计将于2026年发射升空,目前还处于任务早期概念阶段。“对于小行星重定向任务来说,这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义,令人十分激动。”NASA副行政官罗伯特·莱特福特。“小行星重定向任务还将对处于研发之中的多项新技术展开测试。”
在该任务中,航天器将采用世界上最先进、最高效的太阳能电力推进系统,飞向近地小行星。近地小行星指的是当小行星位于近日点时、距太阳距离小于1.21亿英里(约合1.95亿公里)的小行星。虽然NASA要到2020年才能正式决定以哪颗小行星为目标,但在研发过程中,NASA将小行星2008 EV5作为参照对象,今后可能还会有所变动。
在前往月球轨道之前,ARM航天器会采用一种名叫“引力牵引器”的小行星偏移技术。航天器本身的重量加上巨石的重量,会对小行星产生微弱的引力,从而改变小行星的运行轨道。从小行星上抓取了一块巨石之后,在月球引力的帮助下,无人航天飞船会慢慢地将巨石引到月球轨道上。在2020年之后,它将成为NASA的一处实验基地。宇航员将会在该基地收集、提取各类样本,并开展其它人类-机器人协同任务,为NASA的火星任务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