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游戏界中高开低走的案例屡见不鲜,令人惋惜。无数游戏在发布之初,都如同璀璨的明星,备受瞩目,却在后续发展中黯然失色,未能延续辉煌。例如,索尼电子娱乐发行的《驾驶俱乐部》,由Evolution工作室倾力打造,作为PS4的独占竞速巨作,曾在2013年PS4发布会上惊艳亮相,一度成为玩家们的翘首以盼之作。
Evolution工作室在竞速游戏领域耕耘多年,曾为PS3带来《摩托风暴》系列,经验丰富,实力雄厚。按照这样的阵容,似乎足以与《极限竞速》和《GT赛车》系列一较高下。然而,尽管《驾驶俱乐部》在操控和模拟方面表现出色,销量一度攀升至PS4平台前列,却始终未能推出续作,未能打造出一个响当当的品牌系列。那么,《驾驶俱乐部》究竟遭遇了什么困境呢?
要揭开这个谜团,我们必须从制作组内部的两个失误说起。《驾驶俱乐部》的目标受众定位模糊。虽然它是一款与《GT赛车》和《极限竞速》相竞争的驾驶模拟游戏,却为何选择成为一款PS4独占作品呢?
《GT赛车》作为一款历史悠久的高品质游戏,早已拥有庞大的玩家群体。与之正面竞争,直接争夺相同的玩家群体,似乎并不明智。而等到《驾驶俱乐部》正式发布时,制作组给出的定位是“融合了驾驶模拟和街机竞速体验”,但与《极品飞车》这样的街机竞速霸主相比,《驾驶俱乐部》似乎缺少了一些独特的魅力和想象力。
《驾驶俱乐部》的赛道和赛车偏向真实模拟型竞速游戏,与夸张炫酷、简单易上手的街机游戏相比,显得略显不足。然而,它的操控相对简单,更贴近街机的感觉,吸引了大量新玩家。但究其本质,它并非一款纯粹的街机游戏。因此,《驾驶俱乐部》在自身定位和受众定位上存在模糊之处,虽然不影响首发销量,却影响了其长期吸引力。
上述两个失误导致《驾驶俱乐部》没能走出自己的一片天地,没能发展成为一个品牌和系列,只能作为一款中规中矩的竞速游戏留在PS4品类众多的游戏库中。没能留下多么独特的回忆,只留下褒贬不一的评价。大多数媒体评价都称赞了《驾驶俱乐部》的影音表现和易上手的操作,但这些称赞并不足以让《驾驶俱乐部》脱颖而出。
所以在含糊的定位、糟糕的首发、以及独特性的欠缺三者共同作用下,《驾驶俱乐部》没有超越竞速类型众多独特的品牌,勉强凭借优良的制作能力赚回成本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遗憾的是,《驾驶俱乐部》很快就被淡忘了,Evolution工作室也被关闭,为整个故事写下了悲剧结局。不过《驾驶俱乐部》依然还在商城中售卖,而且好消息是现在又追加了摩托车和VR模式。所以这是一个关于第一印象重要性的反面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