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今日重磅推出《疏堵结合,让孩子远离游戏瘾(金台论道)》一文,深刻揭示网游并非不可救药的恶魔,其本质在于过度沉迷。文章强调,因恐惧沉迷而盲目抵制网络的做法是错误的,只有家长、教师和社会齐心协力,才能为孩子打造一个安心学习、健康成长的乐园。
原文地址:http://opinion.people.com.cn/n1/2018/1101/c1003-30374908.html
文章原文:
在互联网的浪潮下,孩子们接触网络的年龄越来越小,网游已成为众多孩子的生活常态。然而,网游并非天生邪恶,其危害源于过度沉迷。
青少年沉迷手机游戏的原因错综复杂。网络游戏逐渐成为潮流,孩子们认为不玩游戏就会落后,从而盲目跟风;部分家长未意识到游戏成瘾的危害,有些甚至因工作繁忙而无法有效监管孩子,导致“放养”现象,使得“游戏瘾”得以肆虐;教育部门、学校、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协作不足,导致孩子的课外时间出现管理真空;部分企业和个体商家通过出租手机、出售身份证号等手段,诱导青少年沉迷游戏,非法获取利益,加剧了游戏热的蔓延。
随着科技的进步,网络游戏更加容易让人上瘾。对于自觉性和自制力尚弱的中小学生来说,更容易陷入其中。因此,我们必须集结家长、教师和社会的力量,共同为孩子营造一个安心学习、健康成长的氛围。
教育行政部门积极开展专题教育、规范学校管理、推动家长履责,是堵住上瘾漏洞的关键。学校和家庭应无缝衔接,共同预防。多地集中在开学后、放假前等时段开展预防中小学生沉迷网络提醒,向家长推送防范知识;通过课堂教学、主题班会、板报广播、案例教学、演讲比赛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增强对不良网络游戏等危害性的认识,这些做法都值得推广。老师不抱怨家长疏于管教,家长不将责任推给老师,而是共同承担起责任,将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坚实的保障。
在“堵”的同时,如果缺乏“疏”的举措,孩子可能会在好奇心和冒险意识的驱使下,寻找机会接触游戏,反而适得其反。因此,学校和家庭应积极创造条件,让孩子参与更多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更多文体爱好,用充实美满的陪伴、健康积极向上的兴趣来排挤“手机控”的时间和空间,降低沉迷的可能性。
当然,因为害怕沉迷网游而盲目排斥网络的做法也是要不得的。江苏省南通市教育局调查发现,很多青少年学生对信息课堂的理解存在偏差,认为信息技术课就是电脑课,玩电脑就是聊QQ、打游戏;部分教师的教学过程也缺少明确计划、有效监控和管理,放任学生上网娱乐。长此以往,学生对网络的认识就会狭隘和片面,对网络的使用也就容易限于游戏之类的娱乐。因此,必须加大力度实施网络素养教育,重在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正确使用网络、获取信息、创造价值,而不是被网络所牵制。
防治沉迷手游还需要对游戏公司、工商个体等加强管理、加大整治力度——游戏本身的防沉迷举措是否严格到位、实名认证是否有空子可钻?学校周边小卖部等工商个体有没有在变着法地诱导学生玩游戏、帮助孩子绕过监管规定?各游戏公司应自觉抵制淫秽色情、赌博、暴力、违背社会公德等禁止内容,建立切实可行的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系统和服务平台;各市场主体也必须自觉承担呵护下一代的责任。若是将经济效益放在社会效益之上,被金钱蒙蔽,就必须依法严肃查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