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网络红人“papi酱”因其在视频内容中频繁使用粗俗语言,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最终被广电总局责令下线整改,这一事件在互联网上掀起了轩然大波。
在众多自媒体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今天,我们不仅要进行监管和封锁,更要学会疏导,以实现网络环境的和谐与秩序。
4月20日,人民日报评论部公开发表评论,针对近期受到整顿的斗鱼、六间房、papi酱等网络平台进行了点名批评。评论指出,自由发展并不意味着无序的“野蛮生长”。
文章如下:
近期,一位自诩为“美貌与才华兼备”的网红,因其在视频中多次爆出粗口,其作品遭到了管理部门的下架处理。这些网络红人,如papi酱、咪蒙、同道大叔等,通过网络平台聚集了大量人气,其影响力甚至不亚于许多传统媒体。
在新兴媒体蓬勃发展的背景下,网友们的追捧和喜爱是显而易见的,但内容质量参差不齐,泥沙俱下的问题也同样存在。面对这样的“三重门”,如何更好地引导和管理,已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
在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的论断深入人心之际,从热门资讯的跟帖区到社交媒体的朋友圈,从无处不在的弹窗到满屏飞舞的弹幕,甚至连网游、输入法、电子红包等都能传播信息、触发互动。虚拟世界的“泛媒体化”趋势,不仅聚集了海量用户,拓展了媒介影响力,也模糊了媒体边界。无论是网页还是应用,无论是“PC端”还是“移动端”,围绕人们的使用习惯,网络空间中纷繁多样的信息链条络绎不绝,勾勒出一幅绚丽多彩的媒介画卷,同时也给新媒体管理带来了压力和挑战。
尽管网络平台的大小不同,但它们的媒体属性却是客观存在的。日前,文化部将斗鱼、六间房等网络直播平台列入查处名单,许多人才意识到,某些大型直播平台高峰时段的在线用户数量竟然高达百万。更不用说微信平台上,近2000万个公众号每天推送超过70万条群发信息。自由发展,并不意味着“野蛮生长”。
对于新媒体,加强规范和规制是必要的。因此,仅去年,全国网信系统依法取消违法违规网站许可或备案、依法关闭严重违法违规网站共4977家,有关网站依法关闭各类违法违规账号226万多个,这也是“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体现。
传播分众化、对象化趋势日益明显,这警示我们在管理新媒体、融媒体时,切勿“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实现“立治有体、施治有序”的目标,我们需要在明确媒体属性的基础上,采取“向前一步”的认识。从文字、图片到音频、视频,从论坛、网站到微博微信客户端,“内容形态+发布平台”的组合方式繁多。各种形态、各个平台都有其独特的特点、用户群体和生态,这都需要我们花费心思去仔细界定。
新媒体平台、融媒体形式、自媒体状态,总有一些绕开禁令的办法、变通规矩的后门。用老办法应对新问题,难免会乱了阵脚、打错了节拍。如何做到管控与包容并行,让创新与秩序并存?如何做到“致广大而尽精微”,既管得住、又用得好?厘清属性、分门别类,或许是有针对性地进行管理与服务的基础工程。
其实,新媒体是科技进步给人类的馈赠,用得好了,就能成为促进社会进步的巨大正能量。从这个角度看,“管”和“导”同样重要,“堵”与“疏”并行不悖。同样,如果能够多包容、多理解、多借力,将不同属性的“媒体小船”纳入传播舰队,借用他们生动活泼的表达、灵活多样的形式,在“说他们想说的”同时“讲我们想讲的”,才能真正实现“看不见的宣传”。唯有清晰界定各类互联网产品附着的媒体属性,正本清源、激浊扬清,才能最大限度地让一切媒介都运行在无损他人、有助公益的框架之内。
“一种新媒介的长处,将导致一种新文明的诞生”。信息载体本身对于文明、文化的影响,潜移默化,不容小觑。构筑制度保障、提升监管水平、重申媒体属性,“善治”“善用”并举,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大潮,方能激荡出更为绚烂的浪花,而媒介作为“人的延伸”,也才能更好地回馈人类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