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来袭!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政策再升级。就在昨日,国务院法制办公开发布《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送审稿)》,广泛征求社会公众意见。新规涵盖了多项举措,如限制未成年人在特定时间段的网络游戏时间、强制安装未成年人上网保护软件、禁止非法“网瘾治疗”等,旨在为青少年营造一个更健康的网络环境。在2月6日前,大家可通过网站、邮件、信件等多种途径,向国务院法制办建言献策。
严防不良内容侵蚀青少年心灵
《送审稿》明确了四类网络内容在展示前需显著提示未成年人不宜接触,包括可能诱导暴力、欺凌、自杀等不良行为的内容,以及可能诱导未成年人使用烟草、酒类等不适宜产品的内容。此外,还可能诱导未成年人产生厌学、愤世、自卑等不良情绪的内容,以及其他可能对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的内容。平台方需严格进行信息审查,确保青少年在网络世界中健康成长。
针对当前网络欺凌现象频发的问题,《送审稿》明确规定,任何人不得通过网络以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形式对未成年人进行网络欺凌侵害。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学校及其他组织和个人有权向公安机关或其他有关部门举报,接到举报的单位应及时受理。
“网瘾治疗中心”将退出历史舞台
《送审稿》针对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对国家机关、学校、街道、监护人等各个层面提出了具体要求。国家网信部门及相关部门将制定管理政策,指导相关行业组织制定具体标准。教育、卫生计生等部门将组织开展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宣传教育,并对未成年人沉迷网络实施干预。值得注意的是,《送审稿》新增一条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通过虐待、胁迫等非法手段从事预防和干预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活动,损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这意味着曾经风光无限的“网瘾治疗中心”将不再有生存空间。
此外,中小学校应将安全和合理使用网络纳入课程,对未成年学生进行网络安全和网络文明教育。同时,学校应指导有沉迷网络倾向的未成年学生监护人开展家庭教育。对不履行监护职责的监护人,由其所在单位或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予以劝诫、制止。
手机出厂时需安装上网保护软件
为加强未成年人上网保护,国家将大力推广未成年人上网保护软件。网信部门将联合国务院工信等部门制定相关政策,并组织实施。学校、图书馆、文化馆、青少年宫等公益性场所为未成年人提供上网设施的,应当安装未成年人上网保护软件,避免未成年人接触违法信息和不适宜未成年人接触的信息。
值得一提的是,《送审稿》明确要求智能终端产品制造商在产品出厂时、智能终端产品进口商在产品销售前,应在产品上安装未成年人上网保护软件,或者为安装未成年人上网保护软件提供便利并采用显著方式告知用户安装渠道和方法。这意味着华为、苹果等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都将遵守这一规定。
禁止未成年人零点到8点玩网游
网络游戏是未成年人上网的一大原因。送审稿提出,网络游戏服务提供者应当要求网络游戏用户提供真实身份信息进行注册,有效识别未成年人用户,并妥善保存用户注册信息。国家鼓励网络游戏服务提供者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标准开发网络游戏产品年龄认证和识别系统软件。
此外,网络游戏服务提供者应当建立、完善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游戏规则,对可能诱发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游戏规则进行技术改造,采取技术措施,禁止未成年人接触不适宜其接触的游戏或游戏功能,限制未成年人连续使用游戏的时间和单日累计使用游戏的时间,禁止未成年人在每日的0:00至8:00期间使用网络游戏服务。